干驿法庭设在内陆侨乡干驿镇,案件管辖干驿、马湾、小板三个乡镇,主要负责审理辖区内的民商事案件。
近年来,干驿法庭秉承司法为民的优良传统,坚持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发挥法庭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找准功能定位,细化工作举措,强化履职担当,为推进辖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和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服务能力
新建干驿法庭建设用地5280平方米,于2019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法庭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设计建设。
法庭配备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科技法庭、诉调对接工作室,实现网上立案、线上缴退费等诉讼事务一网办理。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线上调处纠纷、线上开庭,实现纠纷一网解决。
二、推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干驿法庭从审判工作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司法裁判规范的引领作用,妥善审理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等民生案件和土地承包、农产品买卖等涉农案件。通过深入了解纠纷根源,用心用情做好释法明理,妥善处理家事、邻里纠纷,促进家德家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思想根源上推动乡村振兴。
干驿法庭审理的兄弟俩因土地置换合同产生纠纷一案,在主审法官多次耐心调解下得以妥善化解。兄弟俩在亲友见证下达成和解协议,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三、延伸司法触角,融入基层治理
持续推进 “一站式建设”,大力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邀请司法所长、乡镇政法干事作为人民调解员进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参与诉前化解矛盾纠纷。
常态化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对干驿镇20名村副主任(治保主任)开展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帮助其掌握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常见矛盾调解技能,推动矛盾就地化解。
加强与职能部门联动联调,积极主动参加社区矫正对象集中点检活动,为矫正人员送去法律帮教服务,开展回访调研,进行警示教育,加强普法宣传。
联络并协调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构建起矛盾纠纷排查、联动化解、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于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网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积极参与 “禁毒、打诈、防偷渡”专项治理行动。针对辖区电信诈骗高发且有较大比例人员滞留缅北的情况,主动对接八团村委会,分组包保开展滞留缅北人员摸排、劝返工作。
乡镇挂职锻炼,“零距离”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今年5月,经院党组推荐,干驿法庭庭长程智超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马湾镇任职党委委员(挂职一年)。干驿法庭抓住这一有力优势和契机,进一步加强法庭与地方党委、政府的紧密联系,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四、完善司法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强化企业服务,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全流程执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落实干警一对一包联、常态化服务重点企业活动,切实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活动开展以来,进行企业普法宣传2次、专题调研3次,调解处理纠纷3件,得到服务企业高度肯定,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倾心便民服务,打通 “最后一公里”。全面开展网上立案、网上缴(退)费、诉前调解、电子送达等“家门口”司法服务,方便群众诉讼。在法庭非驻地乡镇(马湾镇、小板镇)设立巡回审判点,减轻群众诉累。在干驿镇长湖村、马湾镇华一村设立法官工作室,每周安排一名法官值班接访,回应群众诉求。
开展法律六进,做实司法宣传。不定期通过知识讲座、发放传单、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法律宣传。
五、因地制宜施策,积极务侨兴侨
天门是全国内陆著名侨乡,素有“内陆侨都”之美誉,为有效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积极做好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天门法院联合天门市侨联在干驿法庭挂牌成立“侨属侨眷诉讼服务站”。
诉讼服务站成立后,干驿法庭与干驿“侨之家”、马湾“侨之家”互动联系常态化,联合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专题宣讲1次,对接走访涉侨企业8家
干驿法庭将树牢“工作在国内、影响在国外”涉侨服务理念,切实当好依法维权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天门发展实践员,认真履行 “三个服务”职责,以优质高效涉侨诉讼服务,构建惠及侨乡的法律服务网络,在维护侨益、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上取得新突破,打造务侨兴侨的法庭品牌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