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良方”破“赊销困局”:天门法院司法建议助企业轻装上阵

2025-08-14 18:27
来源: 仙北法庭
    浏览: 202

“公司业务员为客户债务作担保、合同保证人由‘一支笔’代签、公司业务员代养殖户签订购销合同……”

近年来,天门法院仙北法庭在审理天门某饲料公司与养殖户多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发现,该公司大量采用赊销的交易模式,且在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时存在担保人形同虚设、合同签署混乱、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诉讼送达难、保全难、审理难,公司诉讼成本飙升、回款效率骤降,不少养殖户也因“被担保”陷入困境。

案件审结后,仙北法庭并未止步于个案裁判。为减少类案发生、防范风险,法庭深入剖析症结,精准开出“法律处方”——向天门某饲料公司发出《司法建议书》:1.规范签约流程:确保合同主体真实、签署规范,杜绝代签;2.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建立客户分级评估体系;3.严审担保资质:对担保人偿还能力进行实质筛查;4.严禁业务员担保:切断潜在利益捆绑风险;5.优化担保合同设计:提升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

这份“靶向治疗”的司法建议迅速得到天门某饲料公司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该公司书面复函表示将全盘采纳并立即整改:升级电子签约系统确保合同、对账单签署真实可溯;建立严格的担保人资质审查机制;联系集团总部明令禁止业务员提供担保;系统性修订完善担保相关管理制度。

在后续回访中,该公司负责人向法庭反馈了积极变化:“启用新版合同和严格筛查后,无效担保显著减少,具备实质担保能力的客户比例明显提升,我们对货款回收更有信心了!这份司法建议精准‘堵漏’,真是场‘及时雨’!”

一份精准的司法建议,成为破解企业“赊销困局”的钥匙。天门法院仙北法庭通过这个“小切口”,不仅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同类纠纷,大幅降低了企业涉诉负累,更引导企业构建起规范、风险可控的内部经营机制,实现了司法助力与企业自治的良性互动,为护航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