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简到法槌:楚地法脉的千年回响
——读《楚脉千秋》有感

2025-08-26 10:30
来源: 仙北法庭
作者: 罗梓航    浏览: 31

品读《楚脉千秋》,如同穿越千年时光长廊,得以窥见楚国从江汉一隅的部落联盟,逐步发展为问鼎中原的强国之历程。这部著作不仅系统梳理了楚国的兴衰脉络,更深刻揭示了其背后“明法、利民、求变”的精神内核。这些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社会治理智慧,与当代法院工作的价值追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我对司法的本质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

楚简载法,千年不易者,乃公正之魂。楚国对“规则之治”的重视,在书中有着清晰记载。楚文王创制《仆区之法》,将“隐匿赃物与盗同罪”的原则以成文法形式确立;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主持修订宪令,使官吏履职与民众生活皆有法可依。这种对“制度刚性”的坚守,与法院工作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高度契合。古代楚国的法律虽受限于时代条件,但已蕴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理念;如今我们审理各类案件,无论是疑难复杂的商事纠纷,还是关乎邻里和睦的民事争议,始终坚守公正底线。我们在处理园区企业纠纷时,总会面对公平正义与营商环境的双重考量,但当判决书最后一笔落下的时候,仍会坚守内心的法治红线。那一刻深切体会到,三千年间,从楚简上的铭文到现代法庭的法槌,“公正”始终是不变的核心。

楚地忧民,古今相照处,见为民之心。楚地先民“以民为基”的治理理念,在历史记载中体现为具体行动。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思,令尹子文“毁家纾难”以解国困的担当,都彰显着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这与法院“司法为民”的宗旨形成精神共鸣。司法工作绝非机械适用法律条文,而是要切实回应群众需求:法院入驻综治中心,让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减少了当事人的奔波之苦;巡回审判将法庭延伸至田间村落,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针对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提供要素式起诉状,有助于当事人全面、准确表达诉求。这些举措与楚国“惠民”传统一脉相承,正如古人以实际行动践行“民为邦本”,当代法院人也在用每一次调解、每一份判决,筑牢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楚邦求变,薪火相传时,显革新之勇。《楚脉千秋》所展现的楚国崛起之路,本质上是一部不断革新的历史。从最初“辟在荆山、筚路蓝缕”的艰难处境,到后来成为“地方五千里”的大国,关键在于不墨守成规: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对县制的探索,强化了国家治理效能。这种创新精神,在当代法院司法改革中得到生动体现:智慧法院建设让“云端庭审”成为常态,破解了时空限制;电子送达机制的完善,解决了“送达难”的痛点;繁简分流改革通过精准分类案件,实现了“简案快审、繁案精审”。这些变革如同楚国为适应疆域拓展而完善制度,都是为了让司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期待。

掩卷沉思,楚国的历史风云虽已远去,但“守规则、重民生、勇革新”的精神基因,仍在滋养着当代司法实践。阅读《楚脉千秋》,不仅是回溯一段历史,更是在汲取精神养分——以楚人之“公”守护司法公正,以楚人之“仁”践行为民初心,以楚人之“勇”推动司法进步。唯有如此,方能让千年楚脉在新时代司法工作中焕发新生,让每一次法槌起落,都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温度。